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事关民族存亡的生死决战中,招商局先辈勇赴国难,始终站在抗战洪流前沿,护船保产、沉船御敌、抢运人员、输送物资、支援前线、运送文物……为保存民族工业血脉、守护中华文明火种浴血奋战。招商局以赤诚报国之志、钢铁般的意志、忠诚与担当,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作出贡献,深刻彰显“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的企业价值观。百年招商局特别推出“抗战洪流中的招商局”系列策划,今天带来第二期:《勇赴国难助力长江大撤退》。
长江岸边,硝烟滚滚,空中敌机来袭,士兵们在甲板架起高炮反击,地上的人群背负物资,蜂拥挤上内迁的船只,其中招商局“江兴”轮赫然在列……
这是位于武汉的招商局长江历史文化中心,所呈现的抗战期间中国军民长江大撤退的场景,记录了一场关乎民族救亡的悲壮史诗。
抗战期间,中国军民长江大撤退的场景(国画创作)
1938年春,武汉会战爆发在即。当时,由于海上交通被切断,长江中上游水上运输成为通向后方的唯一大动脉,武汉三镇仍聚集着大量军政人员、难民和数十万吨物资,亟待向后方疏散。
招商局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参与了这次壮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中国其他航运公司相互配合,冒着日军的炮火和空袭日夜抢运,共同承担起战时军事运输和客货运输的艰巨任务,为建立长期抗战的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炮火与江涛共振、血肉与钢铁交织的壮烈,在历史深处久久激荡。
枯水期的破冰者
抗战时期的招商局汉口分局
淞沪会战开始后,沿海航线及通往华北的铁路先后被日军切断,长江内河成了战时交通的主干动脉。若要疏散聚集在武汉的大量军政人员、难民和数十万吨物资,大轮上游航行是必然之举。但因汉宜段江流湍急,泥沙淤积,4000吨以上的大轮从未在枯水季节上航宜昌。若人员和物资无法撤出,势必造成巨大损失。
对局势早有预判,招商局1937年12月初便派出大型江轮试航汉宜线,研究江海大轮从武汉上行的可能。经20余天的实地调查,12月22日派出总吨数均为4300余吨的两艘江轮“江安”轮和“江顺”轮正式进行试航,大马力拖轮“利济”号在前测水。五天后,两轮顺利通过天兴洲等浅滩,安抵宜昌——这是中国近代内河航运史上,枯水期4000吨以上大型江轮首航宜昌。
此后,其他各公司也随之仿效,纷纷派出江海大轮加入汉宜线运输。这些钢铁巨轮往来如梭,武汉失守前,几十万吨物资、几十万人口得以安全撤出,招商局大型江轮试航汉宜线功不可没。
烽火里的接力赛
汉阳铁厂历史照片
1938年2月,汉阳铁厂、上海炼钢厂要迁往四川,需迁运器材约5万吨,迁移到重庆大渡口另行建厂,定名为第29兵工厂。此外,粤、湘等省兵工厂3万吨器材,也需经由武汉迁往四川。
招商局与民生等公司合作,组织了著名的长江大撤退
为完成迁运任务,长江航业联合办事处重新开设,招商局为主任委员,三北公司担任总务,民生公司担任航务。从武汉起运的8万吨兵工器材,由长江航业联合办事处组织招商局、三北公司等多家航运企业的江海大轮,负责从武汉运往宜昌,由招商局领衔指挥,民生公司则负责从宜昌接运到重庆,均以宜昌为转运站,分别在长江干支流和川江干支流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分段联运。5月2日,招商局第一艘满载内迁器材的大型货轮“裕平”号抵达宜昌,拉开了内迁物资接力抢运任务的序幕,武汉沦陷前,8万吨兵工器材全数运抵宜昌。
夜色中的钢铁突围
大冶的夜色里,藏着惊心动魄的较量。1938年7月初,招商局“海瑞”轮奉命前往大冶装运拆迁机件。为躲避日军战机的空袭,工人们白天只能隐蔽起来,做些装箱工作。为了迷惑敌机,船员们先将机件安放在舱底,表面覆盖煤炭并在白天打开舱盖,黄昏时将装箱机件抬往江边,天黑后再进行装船。
战时抢运历史照片
在长江航业联合办事处的帮助下,依靠武汉会战赢得的宝贵时间,克服重重困难,湖北钢铁工业完成了重要工业装备跨区域转移空前壮举,从而奠定了大后方钢铁工业的基础,为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这批设备的迁运,沿途共设立运输站7处,雇用运输工人1000余名,先后动用海轮11艘、江轮27艘、炮舰2艘、铁驳船4艘、拖轮17艘、木驳船218艘、川江木船850艘,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冒险的夜航护纺机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棉纺织工业损失惨重,沿江沿海城市沦陷导致棉制品紧缺,湖北棉纺工业成为后方仅存的纺织工业资源。1938年8月5日,武汉各纱厂及其他各厂被要求限期拆迁,否则必要时一律炸毁,以免资敌。
为打消各纱厂顾虑,除了在运输免税免检及迁移借款方面给予帮助外,在运输工具极端紧张的情况下,确定裕华等纱厂设备由招商局派出的“江华”“江顺”“江安”“江新”4大轮分装运出。
“江华”轮
“江顺”轮
至8月末,招商局和三北公司先后派出9艘大轮到裕华码头装货,将该厂7000余吨器材和原料尽数西运。在日机轰炸下,满载后方急需纺织机器的招商局轮船,冒着极大风险,日夜兼程,在没有夜航设备的汉宜线实行夜航,将战前湖北纺织工业精华几乎全部迁出。
最终,除武昌第一纱厂受产权影响外,其余6家全部迁往后方,供应军需民用,招商局和其他民族航运企业一道,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悲壮的“江兴”轮
1938年10月22日,撤离武汉的最后命令下达,限令滞汉各商轮,在22日中午以前一律离汉。分属招商局等航运公司的“江新”“江顺”及“大豫”“凤浦”“清浦”各轮成为最后一批撤离的轮船。20日晚,“江新”轮挤了几千人,拖带着三个比船身还长的铁囤船在空袭警报中启航;“江顺”轮最后离开汉口时,乘客人数超过7000人,该轮拖带着一趸一驳,打破汉宜航线严禁夜航的规定,昼夜兼程,冒险前行。
招商局汉口分局码头
在大撤退中,最悲壮的当数“江兴”轮。10月24日,“江兴”轮搭载着5000余人,从汉口启程。24日夜,它奉命返回汉口运高射炮和弹药;25日凌晨3点,“江兴”轮离开汉口开往宜昌;26日上午在新泽口遭遇日机空袭。炮弹落下,顿时船尾和中舱中弹燃烧,轮船开始下沉。船上救命声、哭号声、爆炸声乱成一团,5000余人中只有84人获救。
同月24日,为保护从武汉撤退宜昌轮船的安全,一代名舰“中山舰”在金口英勇抵抗日机,最终壮烈殉国,包括舰长萨师俊在内的数十名官兵在激烈的战斗中牺牲。
从1937年8月到1939年10月,招商局长江业务管理处克服重重困难,共计运输军队、伤兵、难民及旅客94万余人,马匹2528匹,各种军品、公物、商货47.8万余吨。
武汉沦陷后,日军沿长江继续西侵,宜昌岌岌可危。招商局与民生公司、三北公司等相互配合,由民生公司领衔签订运输合同,采取多种形式,实行分段运输,或直航重庆,或将物资运到巴东、巫山、奉节等地,后由木船转运,使滞积宜昌的全部物资得以安全转移。
招商局与民生公司货物联运合约
抗战期间,在招商局等航运公司的努力之下,许多重要的工厂、学校、科研单位安全西迁,完成了中国近代工业第一次重要装备的跨区域大规模转移,为夺取持久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80多年前发生在长江航道上的这一幕幕悲壮历史。
如今的长江,万吨巨轮自由穿梭、昼夜通航,招商局集团旗下长航集团、招商轮船的船队通江达海、联通世界;招商工业制造的江海巨轮声名远播、畅行全球。
长航集团运营的长江新一代高端豪华邮轮“长江叁号”
招商轮船的“新海辽”轮
招商工业制造、交付的9100车环保型汽车滚装船
江风再起,现代巨轮的汽笛声与历史的回响交叠,那些在烽火中抢运的工业种子,早已长成支撑中国制造业强国建设的参天大树;当年守护民族命脉不畏牺牲、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化作今日驶向深蓝的澎湃力量,助推招商局航运事业迈向更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