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事关民族存亡的生死决战中,招商局先辈勇赴国难,始终站在抗战洪流前沿,护船保产、沉船御敌、抢运人员、输送物资、支援前线、运送文物……为保存民族工业血脉、守护中华文明火种浴血奋战。招商局以赤诚报国之志、钢铁般的意志、忠诚与担当,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作出贡献,深刻彰显“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的企业价值观。百年招商局特别推出“抗战洪流中的招商局”系列策划,今天带来第四期:《难童大抢运:穿透战火硝烟的一束暖光》。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北大片国土和长江下游众多城市相继沦陷,日寇大举向华中进犯,亿万同胞流离失所,纷纷踏上西迁之路。
作为国家重要的航运力量,招商局、民生公司等承担起转运民众的重任,尤其是对受难儿童的抢运牵动人心,保全了数万儿童的生命安全,为保存民族血脉作出贡献。
1938年9月,武汉第一临时保育院的学生离院乘船转运宜昌
在宜昌档案馆,从一张黑白历史照片中可见,一群儿童在成人的引导下有序列成长队。他们是武汉第一临时保育院(简称保育院)的学生,当时正离院准备乘船转移至宜昌。
1938年的宜昌,受全国瞩目,每天如潮的难民、如山的物资向此涌来。由宜昌进川西上,因峡江内暗礁未除、急流险滩众多等情况,大多数船只都需在此换载。一时间,宜昌的旅社、教堂、戏院、学校、医院等住满了逃难的人群,包括大批难童。
撤退到宜昌的一批保育院难童
为拯救、保护战乱中的难童,一大批中国妇女界著名人士和儿童工作者,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组织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简称保育会),以汉口为中心,在各交通要地设立接运站转运难童,开展抢救、收容和教育战区难童的工作。
武汉沦陷前,保育会带着难童乘船逃难,每个孩子都被绑上草绳,以免走丢。“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去了土地,我们失去了老家。”
……
每当逃亡的船舶开航,难童们就不禁唱起这首《保育儿童歌》。伴着歌声,一批批难童从武汉启程,走走停停,被转运至大后方。
当时,由武汉转移难童至四川的4条主要路线中,3条经过宜昌。据相关资料记载,宜昌接运站在沦陷前两年内,共接收难童1.5万余名,分20多批次安全转运至大后方各个保育院。
全面抗战初期,为数甚巨的难民难童到达宜昌后,主要由民生轮船公司以及招商局等轮船公司承担后送任务。
面对庞大的西迁人流,各方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优先接待难童。住宿紧张,各接收机构就尽力协调,设法让孩子们住进校舍、教堂或自己家里;运输困难,船运公司就出台规定,对难童优先、免费或半费运送。
难童在宜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各阶层人士纷纷慷慨解囊,积极主动接待安置。当地中学师生每天到码头上迎接从各地转运来的难童,腾出校舍,置办生活、学习用具,给他们洗澡、洗衣、烧水、做饭,并组织力量为这些孩子上文化课。宜昌也成立了儿童保育院,逐步将难童送往重庆。
1938年8月,由何香凝任常务理事会主席的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所设宜昌分会,为滞留宜昌的1400余名难童入川事,出面与各轮船公司商洽,由民生轮船公司承运1000名,招商局等轮船公司合运400余名,并在10天内运送完毕,完成紧急转运重任。
逃到宜昌的学生登轮西进
各轮船公司克服艰难险阻,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日夜奋战,1938年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短短的40余天时间内,囤积宜昌等待转口的数以十万吨计的各类重要设备、物资及数以十万计的难民难童安全运往大后方,创造了内河航运史上的奇迹,为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丰功伟绩。
经历过宜昌大抢运的难童,对当时颠沛流离的日子刻骨铭心。多年后,他们或写回忆文章,或举行聚会,怀念致敬那些在战乱中曾给予他们照顾和关爱的人们。
1988年3月10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5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同日,几十名两鬓染霜的老人聚集在宜昌,含泪追忆战时的艰难岁月,同唱当年唱过的院歌:“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去了土地,我们失去了老家。我们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军阀,我们要打倒它!打倒它!打倒它才可以回老家,打倒它才可以看见爸爸妈妈,打倒它才可以建立新中华。”
穿透战火硝烟的那束光温暖人心。2003年7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离休教师金毅撰文深情回忆当年经过宜昌的情景,当时由于船只紧张,他在宜昌候船一周才上船入川,几天后又换坐木船到达重庆。每当回忆起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他总说,虽战争无情,但人间有爱。
儿童是国家的命脉和未来。作为民族航运企业,招商局在承担抢运战时难童重任中与其他企业和机构齐心协作,以航运打造“生命的通道”,展现了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责任与担当。
招商局集团打造的“灾急送”,近年来积极发挥作用,在突发应急状态下向社会免费提供物流运输服务和日常备灾仓储支持
新时代招商局,始终坚持“与祖国共命运,同时代共发展”的企业价值观,勇担使命,全力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