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股价:
  • …… 0.000 0.00 0.00%

央广网 | 行进的海岸线|向海而生的城市 驶向更深的蓝

2025-10-31新闻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深圳1030日消息(记者张羲轮刘晓祺)晨光洒在深圳西部海面,海风裹挟着盐味,海巡船引擎的轰鸣声划破清晨的宁静,浪花在船尾卷起白色的弧线。记者随深圳海事局四级调研员杨文川登船启程,从海上视角探寻深圳海洋经济的脉动——一场关于能源、科技与绿色发展的蓝色航行由此开启。

  清晨的深圳西部海事基地码头,海巡船整装待发(央广网记者刘晓祺摄)

  蓝色启航:从海上看见城市的脉动

  “我们今天的航线,将串联起深圳海洋能源发展的关键节点。杨文川站在甲板上,迎着风说。身后,是深圳260多公里的海岸线,它既是城市的风景边框,也是驱动特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动脉

  船行至蛇口SCT码头外海,巨大的集装箱吊机在晨光中缓缓升起。杨文川介绍,这里实现了LNG(液化天然气)加注的重要突破——从华南首船、全国首次一港双船加注,到如今深圳辖区集装箱港区LNG加注业务全覆盖,深圳已走在全国前列。

  LNG补给作业有序进行(央广网发深圳海事局供图)

  与此同时,在正在举行的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招商工业展出的LNG运输船模型印证了这种变革:该船采用先进的薄膜式储存系统,容量达18万立方米,可满足一座大城市一周的用气需求。能源的更新换代,正从港口延伸至海洋更深处。

  驶入铜鼓航道,航线愈加繁忙。杨文川介绍,深圳正依托铜鼓航道AI排期模块进行智能化调度。而在海博会现场,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郑冰正向记者介绍道,我们打造了空天地海一体化全域通信体系,融合声通信、光通信、跨介质通信及卫星通信,能解决任意点位的通信难题。

  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海洋能源展区(央广网记者张羲轮摄)

  深蓝跃迁:能源革命的深圳样本

  在海洋能源展馆内,中国海油展出的两件深海能源装备格外醒目——“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总高达338.5米,海葵一号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储油量达6万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既重视传统油气开采,也在努力开拓清洁能源利用领域。

  这种转型在展台一角的“1MW电解海水制氢撬装装备上有了具象呈现:设备可直接利用波动性的风电、光伏电力电解海水,每小时可以产出200标方,纯度99.999%的氢气。

  电解海水制氢设备模型(央广网记者张羲轮摄)

  在不远处,漂浮式风机海油观模型象征着另一种探索。工作人员介绍,该风机作业于南海文昌海域,曾在台风摩羯中稳定运行。

  深海开发离不开技术支撑。在中国海洋大学展台,郑冰介绍,他们正与企业共建海洋作业保障技术联合实验室,形成覆盖深海勘探、观测、作业的完整链条。

  他指着一台小型水下机器人说:别看它小,在中等海况下能稳定完成观测任务。未来我们希望它能在更复杂的洋流条件下作业。展台另一侧,微流发电系统利用洋流发电,虽然功率仅500瓦,却足以为深远海养殖提供持续电力。

  “未来的海上作业主要靠无人系统,郑冰补充,无人化、智能化是我们走向更深蓝的关键方向。

  向海图强:蓝色动能的深圳表达

  在海博会的另一端,招商局集团的绿色航运方案吸引了众多目光,讲解员指着面前的模型介绍:这艘船上月刚交付,是全球首艘采用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的大型汽车滚装船(PCTC),首航期间完成了全国首次滚装船绿色甲醇岸基加注,累计加注约300吨绿色甲醇,燃料来自废旧轮胎和生物质,已获国际认证。

  “港荣轮模型(央广网记者张羲轮摄)

  海陆之间,一场以科技创新为桨、以绿色低碳为帆的能源变革正席卷深圳。从AI航道管理到深海油气装备,从海水制氢到风电开发,从水下机器人到绿色航运——深圳正以系统化创新勾勒出蓝色经济的未来图景。

  当巡逻船缓缓靠岸,杨文川望向远方说:深圳的海洋经济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浅海走向深海,从单一开发走向综合利用。而郑冰在展馆里补充:随着智能化、无人化技术的提升,我们将走向更深更远的蓝海。

  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于1030日闭幕(央广网记者张羲轮摄)

  南海之滨,这座城市正以创新为引擎、以海为舞台,在蓝色引擎的轰鸣中奔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