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股价:
  • …… 0.000 0.00 0.00%

仁和创办记——近代民族保险业是如何诞生的?

2022-07-18


2016年9月26日,保监会预审会通过了招商局集团主导发起的复牌仁和保险、设立仁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新公司将由招商局集团联合中移动、中航信等股东共同发起,预期将于2017年年中正式挂牌。


在招商局145年的历史上,曾经创下了无数个民族工商业“第一”,也曾经与中国近现代金融业同命运、共呼吸:


1897年,创办中国第一家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1987年,发起成立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


1988年,发起成立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


……


而此次复牌,意味着招商局的保险梦穿越时光,与1876年的另一个“第一”再续前缘——彼时,中国近代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成立,发起者同样是招商局,名字同样是深含民族文化底蕴的“仁和”二字。


那么,“仁和保险”这一民族金融业的名号,诞生于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中?它的发展经历过怎样的历史风雨?它与中国保险业、民族金融业,有着怎样的血脉关联?


背景:外资入侵,洋务兴邦


轮船招商局成立的背景,是外资入侵中国航运业;与之类似,仁和保险的诞生背景,则是外资保险对民族航运业的排斥与挤压。


中国近代保险业最初由外资于1805年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外国洋行纷纷设立保险机构,对中国的保险业形成了垄断局势,对中国轮船的承保条件极为苛刻。譬如,1872年前后,各洋商保险行联手,以轮船悬挂中国龙旗和双鱼旗(招商局局旗)不合规则为借口,拒绝承保招商局轮船。招商局几经斡旋,英国怡和洋行、保安行才勉强同意,但年费率高达10%,这使得处于襁褓中的民族轮船业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所以在招商局成立之前,李鸿章即明确要求设法办理船业保险,他在上奏清廷的《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就曾表示:“华商领官船自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赀以倾奇,则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1873年,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就开始考虑如何克服轮船保险这一大漏卮。在他主持修订的《轮船招商局章程》和《轮船招商局条规》中,就明文提出,“栈房轮船均宜保险”,“本局招商畅旺,轮船愈多,保险银两愈重。拟由本局自行保险,俟银两积有成数,再行设立公司,广为保险”。


而1875年发生的“福星号事件”则加速了招商局自办保险的进程。1875年(光绪元年)4月4日,招商局“福星”号轮船与英国商船“澳顺”号相撞,“福星”轮沉没,肇事的“澳顺”号却安然无恙。由于英国领事的包庇,直到结案两年之后,招商局才追回赔偿金1000英镑,仅仅合算为白银3600两。而招商局单是向遇难船员家属发放的抚恤金一项,就支付了2.4万两白银,而且由于没有足额的轮船保险,这次海难赔进了相当于招商局大半年的利润。招商局管理者意识到,自设保险已刻不容缓。


创办:从保险招商局到仁和保险


▲保险招商局公启


“福星号事件”发生后,唐廷枢和徐润召集局董会议,决定在上海设立保险招商局,1875年9月,由徐润出面提出上奏,旋即得到批准。同年11月初,唐廷枢、徐润等人联名在上海《申报》刊登《保险招商局公启》,详细申明了保险招商局的创办宗旨、募股方法等内容,向社会募集投资,引起广泛反响。


当时有评论说:“查华商装货保险为习者,已实系有徒,向投保险公司者,惟西人独擅其事。今见华人倡议此举,想华商无有不为喜庆者。”很快,保险招商局“投股逾额”,达到20万两,超过了原定的15万两数额。


招股完成后,保险招商局于1875年12月28日正式在上海成立。


保险招商局经营半年后,业务日渐步入正轨,但由于承保能力有限,仍不得不依赖外商保险公司分保,于是,1876年7月,经过唐廷枢、徐润等人合议后,决定重新设立一家保险公司,定名为“仁和保险公司”。


1876年8月19日,仁和保险公司正式在上海开张。


新公司总股本25万两,试办一年期间,保险业务非常兴旺,利润率高达30%-40%。于是,1877年,公司再次扩招股本25万两,使得股本总额达到50万两。


▲仁和保险公司公启


保险招商局被公认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不过,现有史料表明,约1882年前后,保险招商局似乎销声匿迹,专家推测,极有可能是招商局对附属保险公司进行了重大调整,将保险招商局并入了仁和保险公司。


所以,在研究中国民族保险业、民族金融业历史时,学界一般将保险招商局认定是中国人自办船舶保险的初步尝试,而仁和保险公司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民族保险业的诞生;而相较于钱庄、票号、典当等中国传统金融业,在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仁和保险公司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模式、试办新式金融业的第一例,因此,仁和保险公司的创立,也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新式金融业的诞生。


仁和保险公司的创办,还有另一层更为现实、更为重大的意义——自此以后,外国保险公司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被打破,中国民族航运业仰洋人鼻息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


发展:从仁和、济和到仁济和


▲仁济和保险开办告白


1877年初,并购旗昌公司之后,招商局规模迅速扩大,仁和保险公司承保压力倍增。同时,仁和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仅有水险,招商局码头、栈房和货物的火险不得不向洋商投保,这不仅造成保费大量外流,还要忍受洋商的百般敲诈和勒索。


因此,1878年(光绪四年)3月,徐润与唐廷枢等人商议,重新招股20万两,成立“济和船栈保险局”,并于1878年4月进行续招股本至50万两,改名称为“济和水火险公司”,保险业务扩大到保客货兼保船险。1881年,济和保险公司的增开了新加坡、旧金山等处的保险业务,在此后的经营中获利甚丰。


由于仁和、济和实力逐渐雄厚,足以满足自我承保需要,也完全有能力与外商保险公司一争高下,外商保险公司自此对华商的刁难行为大为减少。也正是因此,唐廷枢才有底气将招商局所有轮船一律收回自保,彻底解除了与洋商保险公司的船舶承保关系。


1883年,爆发 “倒账风潮”及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等,轮船招商局及所属仁和、济和保险公司面临的经营环境恶化、股票暴跌。受此影响,也为了增强招商局体系内保险机构的竞争力。1886年2月,仁和与济和两保险公司召开董事会,决定将仁和、济和合并为“仁济和保险公司”,资本金为100万两。仁济和保险公司在整个晚清时期,营业状况尚不能说不够令人满意,直至“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建立。


从创办保险招商局、仁和保险公司、济和保险公司,到重组为仁济和保险公司,这就是招商局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对民族保险业与金融业的贡献。


意义:与时代同行,助力民族工商业


在招商局创办至今145年的历史上,已历经两次辉煌:一是1872年创立以后至清朝灭亡,史称“第一次辉煌”;二是1978年新中国改革开放到1999年新世纪开始之前,史称“第二次辉煌”;而从2000年新世纪开始至今,招商局正在创造自己的“第三次辉煌”。


招商局所开创的民族保险事业,在开创期至清朝灭亡前处于“第一次辉煌”阶段。


仁和保险等保险机构的创办,使得中国民族保险业、中国近代民族金融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打破了被列强垄断的局面,民族工商业也由此增加了一个与外资一决高低的舞台。正是因此,肇始于“洋务运动”的招商局金融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承载了民族富强的历史使命,同时也为推动民族工商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末、民国的招商局与它开创的保险事业,则是惨淡经营、江河日下。


清末的最后三十年,清廷灾难频仍,风雨飘摇。1900年袁世凯大权独揽,为了控制招商局,导致招商局多年内斗,连续多年出现巨额亏损,已经处于勉强维持的状况,招商局保险事业也因此惨淡经营。


进入民国后,招商局保险事业的境况更加江河日下。自1910年代开始,随着华商保险事业的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仁济和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到了1920年,轮船招商局亏银达2000万两之巨,由于仁济和大部分资金滞留在轮船招商局,严重影响了它的经营,业务慢慢萎缩。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清查整理轮船招商局,仁济和保险公司得以脱离轮船招商局,变为完全独立的商业保险公司,但也因此与国民政府关系疏离,加之外商的垄断、民族公司的竞争、政策的规范,终于走到了尽头。


1934年10月,仁济和保险公司退出了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此后,上海保险市场很少其活动的身影。


不过,招商局与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因缘并未由此终结。新中国成立后,1988年4月,招商局集团在深圳发起设立平安保险公司,成为新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发起创办的股份制保险公司,招商局与中国保险业的历史再次续写。


而在“洋务运动”诸多精英1876年创办仁和保险之后的140年,2016年下半年,正处于新中国“第三次辉煌”进程中的招商局集团,获得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将“仁和保险”的名称进行复牌重建,民族保险业的“第一”终于穿越时空,与新时代接轨,新的篇章就此开启。


而在“洋务运动”诸多精英1876年创办仁和保险之后的140年,2016年下半年,正处于新中国“第三次辉煌”进程中的招商局集团,获得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将“仁和保险”的名称进行复牌重建,民族保险业的“第一”终于穿越时空,与新时代接轨,新的篇章就此开启。